公司新闻

山西石雕之奇AYX爱游戏:雕栏玉砌 以载千秋

2023-09-13 03:09:2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在遍布山西的众多古建筑中,石雕艺术遍布其中,早期的石雕建筑有经幢、碑塔、崖墓门、石牌坊(历史记载可见于唐,史称)、须弥座等。随时间的推移,伴随木构古建筑的发展,石雕构件因其防水、抗力等特性,在台基、塔座、柱础等古建筑的外露部位广为使用。石作构件的装饰艺术,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大项。其表现手法和内容也随着社会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石雕构件是通过凿、剔、削、契、磨、刻等多种手段完成的。伴随古建筑雕塑的出现,对于台基、塔座、栏杆(勾栏)、柱头(望柱)、踏步和石牌坊等石构件均施以雕塑,满足建筑主人对建筑精神内涵的需求,成为石雕出现的基础。

  山西古建筑石雕的历史,可上溯自汉代,当石刻在崖墓门上出现时,石雕工艺和造型已臻成熟。随着佛教的传入、东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像、碑塔、窟龛、经幢等佛教造像和建筑的开凿修建,雕刻中的宗教纹饰如雷纹、夔纹、卷草纹、水波纹也广为流传,四神纹、凤凰纹、饕餮纹、莲花纹随处可见。由此可知,石雕在其诞生伊始就为自身注入了大量精神内涵,不论是装饰纹样,还是各种造像本身。

  魏晋南北朝是山西古建筑石雕的重要转折时期,“它上承秦汉,下接隋唐,在两大高峰期中间处于纽带作用。此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政治上的动荡,外来文化的传入,孕育着石雕技艺新的发展方向。这一时期的石刻成为我国三大石刻阶段(汉、魏、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石雕在古建筑中被大量运用是在唐宋以后。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富庶、强大和具有高度文明的时代。唐朝的石狮造型艺术趋重神形并备,去掉了神异装饰,意蕴了兴盛期石狮的精神气质。此时期的石狮造型多为蹲踞式,形体较大、造型饱满、双目圆睁、张口怒吼,整个形态是昂首挺胸、前肢直伸、后肢蜷曲蹲伏,艺术技巧精湛考究,喻义了大唐盛世的精神气象。这一时期的柱础石纹样还是以莲花多见,如建于唐大中十一年的五台山佛光寺,殿前檐石柱下是莲花纹样的铺地覆盆莲柱础石,而且莲花的图案讲究变化,特别引人注目。

  宋代《营造法式》的出现,对建筑石构件有了论证和约定,如柱础石的制作就有四种形式:第一,素平柱础:呈平面方形石,不作任何装饰;第二,覆盆柱础:方形石料上雕凸起如覆盆状的柱础石;第三,铺地莲花础:方形石料上雕莲瓣向下的覆盆;第四,仰覆莲柱础:方石上先雕铺地莲花,在上面再加一层仰莲。现存的宋代建筑晋祠圣母殿,殿内的建筑构件柱础石多数敞露在外,装饰简单,呈素面覆盆式,由础盘、盆唇、覆盆三部分组成。

  宋、元之后,伴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明代官式建筑和民居装饰性石雕得到了发展,台基、塔座、柱头、踏步和牌坊等石雕构件广为运用,社会的需求促使了石雕技艺在明代广泛运用。

  清代颁布了《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对设置镇门狮进行规定,一品官门狮有十三个毛卷球疙瘩,依官职逐级减少。镇门狮的颈项上佩有铃铛和绶带,清乾隆后底座加“锦座”,其雕饰如一块平铺于座面而四角垂下的缎锦。七品官职以下则不准置石狮。伴随清代商业的发展,晋商的快速崛起为山西民居宅院的建设提供了可能,使这一时期出现了大批的晋商宅院,民居古建筑石雕构件石牌楼、石门墩、石照壁、石门窗、石台阶、石梁柱等更加精巧与工细。

  民国时期的山西古建筑石雕在历史的积淀下,伴随西洋思潮的冲击和中华民族遭受的战争创伤,留下了古建筑雕刻的最后一抹残阳。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五台山龙泉寺和南山寺石雕牌坊和石雕装饰构件组群,其结构精巧,雕工细腻,堪为国宝。

  牌坊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标志性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开敞式建筑,是帝王旌表褒奖、道德教化“忠、孝、节、义”的载体。金其祯先生称牌坊“不仅具有与众不同的外观形态、独具一格的审美价值、多种多样的社会功能,而且具有古老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千百年来,不论在中国还是世界上的其他地方,牌坊都被公认为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

  常家庄园的“圣旨”牌坊位于庄园主道明清街西侧中央,是清代嘉庆年间所赐。牌坊材质以当地的细砂石为主,分部位雕刻组装而成,由于龙凤牌上刻“圣旨”二字,所以称为“圣旨”牌坊。牌坊是仿木结构,斗拱部位向檐外挑出,挂落部位采用透雕手法,整座牌坊显得玲珑轻巧。牌坊的顶部为仿重檐歇山顶构造,屋脊两端都雕有鸱吻,屋脊上以牡丹花卷草纹为装饰带。上额枋刻“齐庄中正”四字。石刻雀替为镂空雕刻,里面雕有宝鼎、宝瓶和四艺。牌坊的夹柱石为宝瓶形。雕刻技法上采用压地隐起和减地平级之间,装饰不作大的起伏,装饰手法比较细腻。

  原平市阳武村朱氏牌坊,是晚清陕西延榆绥兵道加盐运使武坊畴受皇帝册封为其母朱氏所修的节孝牌坊。牌坊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为四柱三楼,重檐歇山顶,总高10.54米,面宽15米,正面比例为三比二。坊基座高0.96米,为束腰须弥座,上置栏板望柱一圈。栏板内剔底雕刻成一幅幅人物故事图案。正前为四等身力士,分布均匀,与须弥座同高,栩栩如生。牌坊面宽三间,明间较宽,两次间较窄。额坊下四柱为方形霸王柱,由四块雕刻精细的夹杆围抱,上套擒口将夹杆与霸王柱联为一体。霸王柱正面、背面各有四根戗柱,其上端插于霸王柱,下端立于须弥座上,明间的两霸王柱间用镂雕的二龙戏珠雀替连接,上置额坊。柱头坊上浮雕人物故事、花鸟走兽等图案,两次间霸王柱间镂雕丹凤朝阳。匾形走马板上书“柏舟矢志”“竹柏流芳”各四字,上额浮雕人物、花卉等图案。牌坊下檐明间置匾一块书“圣旨”二字,两次间匾书分别为“懿范”“徽音”。上下檐额雕有二十四孝图及人物花卉等吉祥图案。坊前设有石狮、旗杆各一对。

  位于山西五台山龙泉寺的汉白玉石牌坊四柱三门、挑角四起、斗拱重叠、构思奇巧,造型生动,亦真亦幻。在整个牌坊上,既有对西天净土的雕刻如祥云缭绕,也有对修道艰辛的解释如古道西风瘦马。拱券上的“清风翻书”和“一炷燃香”的写意小品更是传为佳话。这座精湛到极致的牌坊雕镂精细,技法高超,是山西古建筑雕刻技法的集大成者。

  用于石雕的材料有很多种,较常用的有青石、沙砾岩、花岗岩等。依据宋代《营造法式》石作卷,其技法概括起来有四种:

  剔地起突这是一种高浮雕技法,在许多柱础和门砧石上施用,如柱础上的石狮或栏杆结束处的鼓石周边的人物、动物、花卉等。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浪漫自由,随物而运,无一定程式。

  压地隐起有人称之为浅浮雕,在柱础的底座缠腰和踏石的正面部位多见。这种技法用于条状装饰部位或小面积的饰带饰花。图案布局规整,由于它均匀地充满了画面,因而显得有很强的装饰性。

  减地平这种技法与压地隐起的不同点是它的纹地与图案雕刻面都是平的,两者的高差甚微,类似汉画像石的雕斫手法,多见于八角檐柱础和门的过梁。

  素平有人解释为阴纹线刻,采用这种技法的石雕作品其效果犹如在平光的石面上做出的白描式图案,多见于柱础、石碑和门砧石上。

  这四种雕刻技法,具体到一件完整作品中,遇材而施,多法并用,因而常见的雕件多是这四种技法的结合体。另外,还有一种石雕技法即透雕,也称圆雕或立体雕刻,多见于建筑外的石狮、石兽,栏杆柱头(望柱)等。

  山西民居石雕构件稍晚于寺庙,主要出现在明、清以后的民居宅院,以柱础和门砧石居多,也有部分民居在阶梯、台基、踏步的立面施以雕刻的,也有如平遥雷履泰宅院和灵石王家大院的阁楼台阶栏杆、望柱。

  柱础不论是寺庙还是民居,不论门楼还是正厅或者厢房,外露明柱均施柱础,全部用整块石料雕琢而成,其中,尤以正厅和门廊施用者最为华丽壮观。

  从实用角度讲,柱础石起防潮、防腐以及承受负荷的作用。太原晋祠圣母殿,重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圣母殿各柱之下皆设柱础,除两山和背面檐柱十根被砌入墙内隐不可见,前檐明、次间四柱施童柱未触及地面外,其余四周廊柱,前檐二角柱和前槽柱(共计34根)的柱础石全部敞露在外,由青石雕造,素面覆盆式,分础盘,盆唇,覆盆三个部分组成。

  再例如王家大院的建筑中,柱础石在实用的基础上,又加以造型和装饰。现存完整的柱础石有鼓形、瓶形、瓜形、六面锤形等,上面杂雕着佛家八宝(、法螺、白盖、莲花、盘长、宝瓶、宝伞、宝鱼),道家八宝(渔鼓、玉笛、宝剑、葫芦、花篮、紫板、芭蕉扇、荷花),民间八宝(宝珠、古钱、玉磐、犀角、珊瑚、灵芝、银锭、方胜)以及琴棋书画、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等图案,形象生动,变化多端,十分精致。

  雕刻于雍正年的丁村民居廊柱础,柱础通高65厘米,其中力士高仅10厘米,将传统力士瞋目咧嘴的造型改为休闲的百姓模样,造像或盘腿,或吸烟,悠闲自得,仿佛乡村的屋檐下闲坐的一群老者,其举重若轻地表现力士造像的浪漫,显示出房主人和工匠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惯常见到的瞋目腆肚力士相比,实为罕见。

  门枕石门枕石亦称门墩石,位于建筑大门的两侧,其作用是固定门框并支撑门的转轴,是古建筑房屋的一个重要构件。

  作为现存中国民居古建筑最早实例的元代高平市姬氏民居的门枕石,除雕工精细外,还雕刻了该民居建筑建造的纪年,这在其他民居门枕石上并不多见,是确立该建筑建造年代的佐证。

  门枕石一般高于地面,分门里部分和门外部分,门里部分起着一定的稳定作用,门外则为重点装饰部分,形式多为方形。这类门枕石雕刻通常为线雕即素平,一般会雕刻鹿回首、麒麟,也有雕刻刘海戏金蟾或雕刻花卉等图案。还有复杂一些的将门枕石与石鼓石相结合,即将门枕石突出门外的部分加工成鼓状以增添装饰效果,或雕刻成狮子形状,既象征着威武之势,又代表了“事事如意”的吉祥寓意。狮子与抱鼓,狮子多为左公狮右母狮,公狮脚踩绣球,母狮则脚踩幼狮,门前设抱鼓石作为门枕石代表着欢迎客人到来的意思,也有在抱鼓石上雕狮子,带有双重的美好寓意。这种专门为垫托门框的石质构件,几乎有门即施,但以大门、二门、堂屋者雕刻最好。

  栏杆栏杆是建筑物台阶四周的构筑物。早期的栏杆应起自安全和防护,后演化为装饰为主,多由石材构筑。结构分为栏板、望柱、扶手三大部分。栏杆的装饰主要集中在栏板与望柱之上,装饰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尤其在宫殿建筑中,例如五台山的南山寺、平顺的龙门寺、晋祠的鱼沼飞梁等等。

  虽然栏杆在民居建筑中不多见,但在山西晋商大院中则可以见到一些雕刻精美的石雕栏杆,比如平遥日升昌、灵石王家大院。栏杆上的雕刻装饰内容非常丰富,佛、道、儒三教兼而有之,宗教故事、历史故事、文学故事、神话传说、戏剧人物、传统吉祥动物、植物无所不包,题材非常广泛。雕刻手法有浅浮雕、高浮雕、甚至透雕等等。

  踏石设在大门、二门和天井内。由于大部分建筑台基皆高出地平面,故设踏石以登堂入室。踏石的雕刻常见于构件的立面,如丁村民居中有“马上骑猴捅蜂窝”的踏步石雕刻,寓意马上封侯的愿望。

  墙基、压角石这是一种砌于砖墙根脚部的条石,少者三层,多者可达五层,有的还在墙角处每作若干层砖加一块压角石。

  镶石指镶嵌在建筑上的石刻构件,如楹联、书画、匾额等,在清代民居中较为多见。常见的有房屋位于路口相冲的墙面嵌“泰山石敢当”的镶石。

  石作构件的内容相当繁杂,尤其是清代吉祥图案更加盛行,到晚期成幅的花鸟、走兽、山水出现在建筑石构件装饰上,正所谓“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有寓意吉祥的,有祈福求禄的,有寄寓情趣的,也有娱乐嬉戏的,其内容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吉祥类有三阳开泰、鲤鱼跳龙门、凤凰戏牡丹、蝴蝶牡丹、富贵牡丹、狮负太极、折桂、福寿、莲花、牡丹、狮雀、丹凤朝阳等。

  祈福类有喜禄封侯、吉庆平安、五福捧寿、连中三元、麒麟送子、鹿灵合欢、平安富贵、榴开百子等。

  装饰图案类有草龙纹、兽面纹、富贵不断头、缠枝莲、缠枝牡丹、缠枝蔓草、云纹、回字连续、金钱套金钱、连方梅花、菱形、方形、竹节等。

  山西古建筑石雕,是古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依附于建筑的功能和结构而存在,随建筑的发展变化而发展。从山西龙山石窟的燃灯塔、舍利塔到寺庙大殿的压角石,不论是石牌坊还是石雕房檐勾头、滴水和神人,还有在各类建筑群的石雕照壁和栏板,山西古建筑石雕艺术将石雕构件的用材、造型与结构内容巧妙结合,将整个石作构件打造得舒适、协调,达到了装饰与建筑的美的统一,并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当时社会的精神追求融于其中。

  山西古建筑石雕所表现的内容,因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中国传统民间的审美意趣而代代相传。AYX爱游戏

搜索